注:投诉基本信息、投诉问题为当事人在全国12315平台投诉时自行填写证券股票走势。
在《清平乐》第10集中,当时身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的范冲淹向仁宗皇帝进献了《百官图》指责当朝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对官员升迁不公,而且在《百官图》中指明了哪些人是吕夷简凭借自己的权力私人安排的,以此来揭露吕夷简培植党羽的行为。当然吕夷简不甘示弱也发起反击,范仲淹随后又连上“帝王好尚”、“选贤任能”、“近名”、“推委”四论针砭时政,被吕夷简认为是“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向仁宗上疏将范仲淹贬出京城。就这样范仲淹被贬出任饶州知州。这就是宋史上著名的景祐党争一事。
仁宗与皇后谈论处置范仲淹和吕夷简一事
后来仁宗和皇后两人在谈及此事时,认为对元祐党争吕范二人的处置是要达到“两小无猜”的效果:留吕夷简是要用他的圆融谋划、长袖善舞而贬范仲淹是用他的铮铮铁骨。皇后也认为仁宗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并有偏颇。结合史实,再看范仲淹进献的《百官图》一事所言吕相任人不公之事确有其事,这想必仁宗也是知道的,然而仁宗最终却同意贬谪范仲淹而仍旧任用吕夷简为相,这其实就有失偏颇了。
为何元祐党争一事,仁宗对范仲淹一众实施贬谪而对吕夷简未有任何举措呢?这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在范仲淹提出的百官图一说让仁宗对朝廷中是否有朋党之说有了警惕;二是吕夷简作为宰执自仁宗年幼刘娥当政时期至今处事沉稳老练深得仁宗信任;三是仁宗与吕夷简平日搭档还是有默契的。
一、仁宗警惕朋党一说
范仲淹向皇帝进献了《百官图》一说,虽然表面上是说当朝宰相吕夷简暗自培植势力、任人唯亲,实际上暗指了吕夷简可能要在朝廷中结党营私的隐患。范仲淹上《百官图》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朝廷的正义公道想要扳倒结党营私的吕夷简,但仁宗却并不一定这么认为,而且对范仲淹《百官图》一说非常警惕,原因有以下几点:
A、在仁宗看来范仲淹在朝廷中也有自己的一个小团体,这和范仲淹指责吕夷简选官唯亲,有自己的势力有什么区别。在范仲淹被因《百官图》一事被贬谪饶州的消息传开后,马上就有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出来替范仲淹鸣不平。仁宗在想这些人是不是和你范仲淹一起的呢,说明你范仲淹也有自己的小团体。
B、吕夷简身为宰执大臣,选人用人用自己熟悉了解的人这一点无可厚非,况且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嫌的原则古已有之。选官用人主要是看此人能不能为朝廷出力,为百姓着想,只要符合这一点是不是和宰相提拔的或者信任的关系不大。在这一点上至少在范仲淹献《百官图》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而且这也在后面电视剧中关于西夏李元昊马上要起兵叛乱,韩琦论起为何要举荐吕夷简为相时说道:“假如说志同者为亲,志不同者为异,那么谁当宰相都会这样的,之前弹劾他是因为他独断朝政,一手遮天,现在看来吕夷简并没有一手遮天。”
C、明为《百官图》,实则隐喻“朋党”说,这是触碰到了宋朝立国的红线。宋朝是结束了自唐末到五代混乱的局面,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这种官员乱政的现象,太祖立国的时候就制定了一套“祖宗家法”,其中便有“谨防朋党,严防请托”。而且在宋初期有明确规定宰相大臣们不能在家中接见官员和宾客,“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其目的就是为了要结束自唐及五代以来的朋党现象。所以说这个时候范仲淹提出的《百官图》,让仁宗马上引起了警觉,不管你说的吕夷简是不是真的有朋党一说,你自己把百官调查的这么清楚底细摸得这么透,你范仲淹想要干什么,你范仲淹有没有自己的团体和朋党?这也引起仁宗对范仲淹的猜忌和防范,因为他触碰了红线。
二、仁宗对吕夷简的信任
从吕夷简三度担任宰相来看,仁宗对吕夷简不仅仅是能力上的认可,更是有一份信任在里面。
A、在仁宗还未亲政时,吕夷简就运用他的政治智慧“屈伸舒卷,动有操术”成为平衡后宫和士大夫集团的人物。在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赵恒驾崩,年仅12岁的的仁宗登基即位,由于年幼太后刘娥临朝称制,开始垂帘听政。吕夷简在刘娥听政之后没多久就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刘娥是历史上类似于吕后、武则天一样的人物,她“性情机敏,通书史,熟知朝政”,但有时候这个太后刘娥还是有想当武则天的冲动和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吕夷简总是以报国之心,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感情,既顾及太后的面子也坚持自己的原则。
B、在处理仁宗生母宸妃死后这件事上圆融通达,顾及了仁宗的感情也解除了太后忧患。明道元年(1032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死,当时的刘太后打算以宫女的礼仪草草埋葬了事。吕夷简却看出问题的严重性,你现在瞒着仁宗草草埋葬他的生母,等日后他亲政了知道自己的身世及生母的情况,必然会怨恨刘娥,刘氏一族遭殃不说还可能会做出有损大宋体面的事情。吕夷简当着仁宗和太后的面,奏请要厚葬李氏。刘娥拉着仁宗起身返回内宫,随后又独自出来质问吕夷简“宰相怎么干涉起宫中的事来啦,你难道要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反问太后一句“太后他日不欲全刘氏乎?”。一句话就把刘娥给镇住了,刘娥马上醒悟过来,让吕夷简以一品的礼仪丧葬,太后皇帝在宫苑内举行哀悼,百官在西华门送灵车到洪福寺。
后来刘娥死后,有人果真将真相告诉了仁宗,还说宸妃是太后害死的,仁宗知道真相后内心充满了对其生母遭遇的悲伤和对刘娥行为的愤怒。所以他一面派人包围了刘氏家族,一面亲自到洪福寺看看真相到底是如何的。当他看到李宸妃棺内灌满水银,是以太后规格下葬的,终于消除了疑虑,赦免了刘家,并重新给刘太后上香说:“大娘娘可以安息了!”这一切其实都是吕夷简在后面操持安排,仁宗当然也是知道的,尽孝在古人看来是最重要的品质,仁宗对生母宸妃生前没有尽到作为儿子的孝道,死后给她相应的荣誉和体面也是孝之常情,这一点吕夷简替仁宗先想到了,所以这个上面仁宗是感激吕夷简的。
C、吕夷简的能力仁宗是相信的。吕夷简不管是在地方上还是在庙堂之中其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吕夷简在滨州当地方官,由于滨州这个地方临近黄河经常闹水灾,吕夷简一上任,就动员百姓修河堤,疏水渠,终于解决了水患的问题。而且他还上书朝廷,请求免除河北地区的农器税,所谓“农器有算,非所以劝力本也”,当时的宋真宗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将此推广到全国,此次之后天下所有地区的农器税一概免除。当时的宰相王旦为此事盛赞吕夷简“器识远大”。这是吕夷简的为民请命。
后来有一次宫里发生大火,大臣都跑到宫里向皇帝请安,由于当时天黑当时所有人都向仁宗行跪拜之礼,只有吕夷简一个人站在那里,理由是因为天黑怕皇帝被调包了,要看清楚之后才行跪拜之礼,仁宗马上让人掌灯将皇帝的脸照清楚,吕夷简这才下跪。还有一次仁宗病了好久,在病中有事召集几位大臣去商议事情,其他几位大臣都急急忙忙赶到宫里,只有吕夷简慢慢悠悠骑马到宫里,仁宗也等得心急,质问他为何这么慢来见我,吕夷简不急不躁回道:“陛下您生病很久大家都知道,现在外面也议论纷纷,我现在是宰相,要是大白天急急忙忙赶到宫里,怕外人看来以为宫里发生什么大事,影响不好。”这是吕夷简的老成持重。
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借宋朝和西夏打仗之机,向宋朝勒索索要土地,否则就要兴兵讨伐。当时以范仲淹为首主张迁都洛阳,而吕夷简却坚持认为迁都只会助长契丹的野心和嚣张气焰。应该在大名府增兵固防,表明不畏强敌血战守土的决心,主张修筑大名府,以表示宋朝地域契丹的决心。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建议,将大名府定位北京,出内库库缗十万,修北京行宫,表明了宋朝坚守北方的决心。吕夷简还亲自跟契丹使者谈判态度强硬维护宋朝利益,契丹使者看见吕夷简的态度如此,和使馆伴使说道:“观宰相如此,虽留无益。”契丹最终没能讨到便宜。这是吕夷简的为国解忧。
三、皇帝仁宗和宰相吕夷简的这个搭档默契
宰相是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既要为皇帝分忧,还要懂皇帝的心思。在仁宗亲政初期,由于当时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已经有11年之久,对于朝廷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宗想要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必须要摆脱刘娥的影响,所以仁宗借口皇后无子提议要废除皇后来表达对刘娥长期听政的不满。这在当时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台谏官都一致反对皇帝废后的提议,当时的范仲淹身为右司谏,认为皇帝这种想法应该早点消除,不要让外人知道。只有吕夷简顶住群臣打抗议,支持仁宗废后,最终仁宗下诏将郭皇后封为“净妃,玉京冲秒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正是由于吕夷简能看懂皇帝的心思,身处宰相的位置能够根据皇帝的心思治国理政还能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所以说当时仁宗和吕夷简的这种搭档还是相当默契的,这样对于仁宗来说有些事情能让吕夷简站在前面,自己也能轻松一些。
综上来看证券股票走势,在景祐二年发生的景祐党争处理中,仁宗还是偏向于吕夷简这边的,不管范仲淹说的《百官图》是否确有其事,仁宗还是坚持信任吕夷简:一是因为刘娥当政时期也为了维护大宋的大局和仁宗的地位都据理力争维护各方利益,在仁宗看来这忠心也是值得肯定的;二是因为吕夷简多年为官其能力是值得肯定;三是因为有吕夷简在,仁宗有些事情方便让吕夷简出头,多年的默契配合让仁宗在处理朝政上轻松不少。所以在吕夷简死后仁宗评价他是一个“忧国忘身”的人,一个皇帝给大臣这么高的评价足见对他的信任。
发布于:天津市